吉林是生我養我的地方,是我魂牽夢繞的家鄉。我年已七十,在吉林度過了四十六個春秋。那是人生中一段幸福美好的時光,是我十分懷念而又無比珍重的歲月。家鄉讓我享受生命的快樂,在那裡我留下了童年的天真、少年的純真、青年的成長和中年的成熟;家鄉讓我獲得情感的升華,在那裡我收穫了親情的眷顧、友情的幫扶、組織的培養和愛情的結晶;家鄉讓我明瞭道德的修養,在那裡我得到了心智的啟迪、良知的熏陶、操守的培育和人生坐標的定位。家鄉有我人生的起點、成長的足跡、前行的動力和無限的期冀……
  一方水土一方人。在我的血管里流淌著故鄉熱土的基因、地域特征的痕跡和關東文化的元素。無論時光和年輪怎樣變幻,長白山的瑰麗雄偉依然矗立在我的腦海,松花江的滾滾波濤依然澎湃在我的心中,黑土地的肥美遼闊依然閃現在我的眼帘,鄉土樂曲的歡快悠揚依然縈繞在我的耳邊。離家鄉距離再遠,都不能改變我與家鄉的血脈相連;離家鄉時間再久,都不能改變我與家鄉的心靈相通。幾十年來,濃濃的鄉音未改,悠悠的鄉情未減,深深的鄉思未淡,飲食的口味也未變。無論走到哪裡,這種內心深處的情感從未淡化和走樣,像陳年老酒,濃烈醇厚,日久彌香;像飛天風箏,海闊天高,根系大地;像巨形磁石,吸引游子,心路回歸。厚重的家鄉情結,讓我感懷、眷戀、仰望和追尋。
  感懷鄉恩
  家鄉情結是人的情感世界中最豐富、最珍貴的一個部分。鄉情林林總總,感念百轉千回,最讓人難以忘懷的還是家鄉的恩情。鄉恩似水長,是家鄉用乳汁喂養了我生命和成長的身軀,用教育開啟了我知識和智慧的大門,用雙肩托起了我生存和發展的起點。父母的養育之恩,鄉親的教誨之恩,師長的教育之恩,同事的扶助之恩,組織的培養之恩,都讓我銘刻在心,沒齒難忘。越是隨著歲月的流逝和年齡的增長,越能讀懂家鄉的恩情。
  我是吃家鄉的玉米、小米、高粱米籽和喝松花江水長大的。家鄉人民淳樸善良、勤勞智慧、堅韌不拔的優良品質,給予我受益不盡的豐富營養。我20歲開始參加工作,從公社到縣裡,從縣裡到省城,從省城到地區,從地區再到省里,32歲任廳級幹部,40歲擔任省級職務,每一步成長,都凝結著組織的培養和家鄉父老的幫助。我的青春年華伴隨著家鄉發展的歲月,與家鄉的領導和同志們一起奮力工作、迎戰困難、抗禦災害、共謀發展。那種同舟共濟、合力搏擊迎來的成功快樂,那種艱苦奮鬥、並肩打拼凝成的深厚友誼,永遠是我人生的寶貴財富。
  從孩提玩耍到入學讀書,所居所學所工作過的地方,都給我留下深深的情感和記憶。參加工作後,由於工作部門和地域經常變化,使得我的家居地和生活環境也多變。老伴兒最擔憂和煩惱的不是我時常不在家,而是來來回回地搬家。我前前後後搬了十幾次家,有時從農村搬到城市,有時從城市搬到農村,有時從縣城搬到省城,有時從省城搬到地市。居住和生活的地方多,難忘的人和事也多。我常常思念那裡的父老鄉親和同事,留戀那裡的山水和村莊。
  我的老家在榆樹縣城。父親當時是一個單位的職員,身體多病,月工資收入不到四十塊錢,拉扯我們六個孩子,生活十分困難。家裡省吃儉用,還拿不起幾個孩子上學的學費。為了生計,家裡養了一頭奶牛,平時主要靠母親來料理,放學後我和姐姐牽到郊外放牧,同時割些青草野菜給牛當飼料。家裡每天都得吃撈飯,以便留出米湯拿來喂牛。奶牛產的奶,家裡人誰也不能喝,都要賣出去賺點錢貼補家裡拮据的生活。當時送奶的任務就落在我這家裡唯一男孩的身上。為了上學不遲到,早晨我要背上裝著奶瓶的袋子,拎著書包,提前一個多小時出門,在上學的路上送牛奶,放學後還要一家一家地把奶瓶取回來。回憶這段往事,雖然有些酸楚和惆悵,但更多的是甘甜和美好。其實,從那個年代走過來的人,或許都有類似的經歷。父母對子女是慈愛的,也是嚴厲的。母親對我更多一些溫馨和疼愛,父親則更多一些嚴厲和管束。那時候,父母對我們嘮叨的話語很多很多,提出的要求也很多很多。現在追思起來,這些話語很平常,並沒有名言警句,這些要求也很平實,沒有要我們出人頭地,可無不凝結著父母要求我們老實做人、苦學成人、為人處事要講良心當好人的希望。誰要是騙人說謊話,誰要是在學習上馬虎懈怠,父母知道了是不會饒恕的。可以說,在我的家鄉,一代一代並沒有高深玄妙和嚴格響亮的家訓,但老人們用自己的言行舉止,耳濡目染地浸潤著兒女的道德情操,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的行為規範,不斷地傳播和延續著良好的家風和社會風氣;祖祖輩輩就是靠勤勞儉樸、厚德包容、實幹直行的品行,涵養著我們民族的優秀文化,弘揚著我們民族的傳統美德。
  榆樹縣城,是我讀小學和中學的地方。我在中小學階段,父母給予的多是要求和願望,而老師給予的多是知識和方向。家鄉的冬季是很難熬的,天寒地凍,滴水成冰。母校校舍簡陋,教室四處透風,每到隆冬季節,室內外幾乎一個溫度。坐在冰冷的教室里,手腳凍得紅腫,像貓咬似的疼癢。為了冬季取暖,每到秋天,老師就帶領同學們到田野里去拾柴、拔豆根,準備冬天生火爐取暖用的燃料。有的老師還把自家的柴禾拿來給班級生爐取暖。回想當年小學的冬天,儘管教室是寒冷的,但是師德師愛卻格外溫暖,像一縷縷春日的陽光,照在孩子們的身上。我讀初中時正趕上三年困難時期,吃不飽飯,學校下午就放學,老師帶領我們到農田裡撿玉米棒、谷穗和豆莢用來充饑。有的學生交不起學費,學校就積極幫助想辦法。有的學生輟學了,老師就登門找回來。學校經費緊張,老師就自製格尺、三角板等教具。初中畢業後,因家庭子女多、生活困難,父親執意讓我報考中專,以便能早工作早掙錢貼補家用。幾年的吉林農校學習,老師的精心授業和培養,不僅給予了我參加工作所需要的專業知識,而且使我開始瞭解我國人多地少的基本國情和貧困落後的現實,開始認識社會和人生的真諦,開始知曉國以民為本和民以食為天的大道。老師的教誨和關愛,不時激起我對他們的深情追思。直到今天,我仍然記得他們和藹可親的面龐和笑容,記得他們講課時的情景和語調,記得他們辛勞的背影和足跡。人老了,才會深切地感到,老師給予了我們無價的師德和師愛,給予了我們通往知識殿堂的基礎和橋梁,給予了我們認知世界的好奇和興趣,給予了我們美好人生的憧憬和嚮往。
  父老鄉親的重情講義讓我時常感念。在家鄉農村,如果誰家蓋房子,全屯子人都來幫工,乾幾天也不要一分工錢。過大年時,家家都蒸粘豆包。一家一天蒸幾大鍋,然後放在零下二十多攝氏度的室外“天然冰箱”冷凍儲藏,以備正月里吃起來方便。蒸粘豆包費時費工,鄉裡鄉親就你幫我、我幫你,許多人圍坐在一張大桌子周圍,一邊嘮家常一邊包豆包。誰家要是有了大事小情,鄉親們就主動上門相幫相助。我記得,在於家公社和榆樹縣工作時,妻子生兩個孩子我都沒在家,是鄰裡幫忙找醫生來家裡接生,還煮了小米粥和雞蛋補養身體,悉心照料。我回家前,連生的是男孩還是女孩都不知道。回家後,望著平安的母子,望著守候在身邊的鄉親,我的心裡踏實、溫暖而又感動。
  往昔的追憶和思念就像影視鏡頭的變幻一樣,不時地閃現出我工作過地方的情景和畫面。在縣裡省里工作時,實行蹲點包片制度。“蹲點”就是蹲在一個公社的一個大隊。“包片”就是負責一個片、幾個公社的工作。我當時包卡岔河這一片,每個公社找一個大隊,在老鄉家裡住下來。白天干農活,晚上開會,每天都是吃派飯。有一年冬天,我到謝家公社謝家大隊蹲點,那裡地處半山區,多是坡耕地和丘陵地,生產條件十分艱苦。我吃住都在生產隊,同基層幹部和群眾朝夕相處,一起冒著凜冽的寒風,趕著牛車馬車,往地里運送農家肥和糞坑冰塊,改良土壤,提高地力。有一次回公社開會,公社食堂知道回族的飲食習俗,好不容易才找到一點牛羊肉來犒勞我,我內心十分感動。那年秋天,我們辛勤的勞動和汗水,結出了豐碩之果。蹲點工作結束時,我與鄉親們一雙雙長滿老繭的手握別,真是戀戀不捨,深切地感到農民兄弟是最可交的。多少回田間地頭的共同勞動,多少次撤點回城的依依惜別,都讓我難以忘卻。
  老領導、老同事對我真情坦誠的關懷和支持,讓我終生受益。去年七月我回過一次家鄉,在看望一位老領導時,他說起一件往事,讓我十分感慨。那是1987年初,吉林省人民代表大會選舉全國人大代表,當時我在省里任副省長,那個時候副省長一般不作為全國人大代表人選,因此組織上沒有提名我。但是在省人代會上,許多人大代表根據全國人大代表組成和我的個人情況,聯名提名我作為全國人大代表的人選。後來經過選舉和組織批准,我成為七屆全國人大代表。現在回想起來,當時代表的聯名提名使我始料不及,讓我深感不安,組織的信任和批准又讓我倍感壓力和責任。我離開家鄉到外地工作時,很多老領導、老同事找我促膝談心,傳經送寶,殷殷叮囑,使我深受感動。離鄉後見到老領導、老同事的機會少了,逢年過節,或打一個問候的電話,或寄上一封寫有祝福吉語的書信,寄托著望鄉和思鄉的情意。如今,昔日的老領導、老同事,有的已是白髮蒼蒼、行動不便,有的已經永遠離開了我們,但他們獎掖後人、甘為春泥的風範珍貴長存。
  家鄉的許多基層幹部和農民群眾,給我以思想上的啟迪和工作上的幫扶。他們富有開拓創新的精神和埋頭苦幹的品質,涌現出很多先進典型和模範人物。上個世紀五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初,榆樹縣閔家公社農機站長何鳳山帶領群眾率先搞農業機械革新,發展農業機械化。當時他的事跡得到國家重視,批准他為中國農業機械化考察團成員,赴前蘇聯學習考察。六十年代中期,光明公社小鄉生產隊在好帶頭人齊殿雲的帶領下,自力更生,艱苦奮鬥,改土造田,努力改變生產條件,建設新農村,成為當時遠近聞名的典型。六十年代末期弓棚公社長髮大隊黨支部書記劉珍帶領農民大力發展農業機械化。當時國家把榆樹縣作為全盤農業機械化試點縣。七十年代初,紅星公社紅星大隊黨支部書記佟萬生帶領群眾既不放鬆糧食生產,又大力發展多種經營,使得集體經濟不斷發展壯大,農民收入大幅提高。《人民日報》專門介紹了他們的經驗。
  用時間編織的日曆,一天一頁地翻過。我同那家鄉的榆樹一樣,增添著歲月的年輪。人生悠悠幾十載,遇到的人眾多,經歷的事繁雜,有些人和事無聲無息地淡化在歲月長河裡,而有些卻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變得份量十足,光彩奪目,清晰難忘。我時常獨自想起家鄉的人和事,回憶起同家鄉人朝夕相處的日子,那些一去不復返的往事是多味的,既有喜悅、振奮和留念,也有沉重、迷茫和困惑。我們往往都有這樣的體悟,在得到和收穫的時候往往不真正懂得好好珍惜和把握,一旦失去後才知道珍重和留戀,才真正懂得時光不能再來,這就是真實的人生篇章吧。書寫人生這篇文章,不能虛構,不能打草稿,也不能修改,只能是自己一生真實足跡的記錄。我們每個人都要努力寫好這部巨著,努力寫得朴實無華,既要有樂觀良好的開篇,又要有圓滿的結局和值得品味的收尾。
  人人都說家鄉美,一草一木總關情。這麼多年來,不管身處何方,在我的心裡,家鄉的地都寬廣豐厚,家鄉的雪都潔白無暇,家鄉的水都香甜甘潤,家鄉的空氣都清新怡神,家鄉的天空都晴朗湛藍,家鄉的景色都美麗神奇。這些永遠都是對我情感的澆灌,激起我對家鄉沃土的深深至愛和多彩韻味的細細咀嚼,時間愈久圖像愈清晰,鄉景愈眷戀。
  “一山邀明月,雙水落彩虹”,說的就是家鄉瑰麗巍峨的長白山,蜿蜒曲折的松花江和遼河。長白山是吉林的重要地理標誌,全國十大名山之一,與五嶽齊名。它綿延千里,氣勢恢宏,奇峰高聳,千姿百態,峽谷幽深,別有洞天。我曾多次登上長白山,每次投入她的懷抱,都會激發出對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對壯美風光的敬愛之情,對生態文明的敬仰之情,對家鄉寶地的敬戀之情。天池是鑲嵌在長白山主峰上的一顆明珠,它是全球最高的火山口湖,也是世界落差最大的火山湖瀑布。這裡是三江之源,松花江、鴨綠江、圖們江從這裡出發,浩浩蕩盪,奔騰不息,構成了地脈水源、輻射千里的廣闊流域,滋潤著豐腴肥美的黑土地,哺育了勤勞智慧的各族人民。沿江景色旖旎秀美,風光無限,以霧淞最為著名。上個世紀三十年代,一曲悲壯的“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喚起了多少仁人志士的家國情懷,激勵他們投入到抗日救國的時代洪流之中。
  天池的源頭活水是三江流域生命延續、生生不息的根本所在。我出生在松花江畔,飲水思源,家鄉也是我的生命源頭,是我的根脈所系,她像母親一樣,為我的人生烙上了鮮明的印跡。小的時候,我們在家鄉與草木為友,和土壤相親,在樹下納涼,在夜裡觀星,心靈是那麼的輕鬆自在,這種經歷和感覺,應該是現代城裡人難以企及的期盼吧。家鄉是我們的根,人的一生就像植物的發育成長一樣,需要土壤、種子、陽光、溫度、水分和精細呵護,家鄉也給足了這些必備的要素,給足了我們發育成長的條件。
  家鄉綠色的生態環境如詩如畫。我喜愛和陶醉家鄉生態環境的原始、天然和鮮明。那種毫無矯揉造作之感的原生態和自然美,讓人視覺舒適、神經鬆弛和心情愉悅。吉林是全國的生態示範省,從東到西構成特色鮮明的三大板塊,美不勝收。東部峰巒疊嶂,林海茫茫,為關東大地撐起了一把生態巨傘;中部沃野千里,江河縱橫,在松遼平原上編織了一幅多彩畫捲;西部草原遼闊,湖泡相連,把廣袤濕地裝扮成一道靚麗美景。良好的生態稟賦,不僅提供了富饒的物產資源,更重要的是維持了地球生命支持系統,具有涵養水源、調節氣候、孕育和保持生物多樣性等多種功能。長白山森林的水資源承載能力相當於整個三峽的庫容,是東北地區功能最強的“生態綠肺”,被聯合國列入人與自然生物圈保護名錄。向海、查乾湖等重要濕地構成了西部生態系統的重要一環,那裡不僅風光秀美,更是丹頂鶴等珍稀鳥類的棲息地,每年春夏之交,這裡就變成了鳥類的天堂,吸引大批游人前來觀光游覽。查乾湖的冬捕場面蔚為壯觀,充滿了古老漁獵文明的神秘色彩,一網捕撈量堪稱世界紀錄,當拖網拉上冰面的時候,構成了冰湖騰魚的奇妙景觀。
  多年來,家鄉人民積極探索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創新。為提升西部濕地的生態功能,啟動實施河湖聯通工程,把松花江、嫩江、洮兒河水引向西部濕地,使吉林西部二三百個泡沼相連、渠水相通,重現水肥、草綠、景美、物豐的勃勃生機。幾十年如一日地堅持實行最嚴格、最有效的保護措施,實現了連續34年無重大森林火災,在全國乃至世界創造了森林防火了不起的奇跡!我記得,當年在省里工作時,我親手接受了國務院給吉林省頒發的森林防火獎牌;20年後,我在國務院工作期間,又親手把森林防火的獎牌授予家鄉。
  家鄉的四季交替分明,多姿多彩。每個季節都是一道特色亮麗的風景線。可以說,色彩和景色是家鄉四季的真實容顏,溫度和氣候是家鄉四季的鮮明表情。我在南方工作期間,曾為那裡四季常綠的景色所陶醉,但對家鄉四季交替、景色分明的變幻之美更是情有獨鐘。春天大地黝黑,夏季綠樹成蔭,秋季果實金黃,冬季白雪皚皚,真是一曲悠長的田園交響樂。春天是生命萌動之美,當春風吹拂大地,河邊垂柳抽出了淡綠嫩葉,布穀聲聲催促人們帶著微笑和希望,把一粒粒種子播種到黑土地里。夏季是濃妝艷抹之美,黝黑的土地變成綠色海洋,集中連片的玉米豎起青紗帳,蹲在喜雨過後的田間地頭,你會聽到莊稼咔吧咔吧的拔節聲,預報著豐收的好年景。秋天是萬物成熟之美,金秋十月到處是黃澄澄的果實,家家戶戶忙碌起來,起早貪黑顆粒歸倉,眼看著金黃的玉米、品嘗著清香的稻穀,人們臉上洋溢著燦爛的笑容。冬天是恬靜潔白之美,大地白茫茫一片,天地相接,渾然一體,溫室大棚里的新鮮蔬菜青翠欲滴,為寒冷的冬天註入了生機活力。
  家鄉四季的變幻與美妙,給家鄉人的生產生活帶來獨特的風韻與情趣。農忙時有農忙的歡樂,農閑時有農閑的喜悅,四季的生活感受各不相同。家鄉的四季之美,是大自然規律使然。天行有常,寒來暑往,生命輪迴,草木枯榮。人生又何嘗不是如此。實際上,人生有做加減乘除法的不同時期,也有春種、夏長、秋收、冬藏的不同時節,還有日出、日升、日下、日落的不同時辰。在人生的旅程中,就如同數學運算的不同方式,會做並做好加法和乘法,是睿智、貢獻和輝煌;會做並做好減法和除法,是豁達、奉獻和成功。在人生的不同時段,就如同農業的不同時節,春種夏長需要陽光雨露,展現勃勃生機和遒勁活力;秋收冬藏需要溫暖關懷,展現成熟碩果和紅葉風采。在人生的不同時候,就如同太陽一天的變化,日出日升是美景,展示蒸蒸日上、光彩照人;日下日落是美色,展示瑰麗餘暉和無限夕陽。加減乘除,春夏秋冬,日出日落,這些都是人生的規律。認識規律是一種理智和清醒,認識規律才能把握好節奏和韻律,時有奔跑與喧囂,時有漫步與休閑。青少年時期,要追求學習之樂、成長之樂、成材之樂;人到中年,要成就進取之樂、立業之樂、奉獻之樂;晚年來臨的時候,要深諳知足常樂,享受天倫之樂,善於自得其樂,這才是智者永樂。
  仰望鄉土
  鄉情最溫馨,地緣最親切。如果說家鄉的壯美景色讓我心曠神怡、回味不盡的話,那麼家鄉為全國大局作出的巨大貢獻更讓我倍感振奮、非常自豪,家鄉人的奉獻情懷更讓我由衷欽佩、感念不已。仰望家鄉故土,對父老鄉親的謳歌贊美讓我真情釋懷,如醉如痴,經常仿佛聽見了那濃重的鄉音,依稀看見了那豐收的廣闊田野。
(原標題:我的家鄉情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p56pptjfq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